秋季,悦来镇中圩村成片的香沙芋艿地里,芋艿底部的老叶逐渐染黄,蜷着边儿向人们递出成熟的信号。
村民姜祝生拿着工具走进地里,弯腰掘起一层层泥土,待芋艿根部的土团松动,再抓住叶柄用力往外拔,一手扶住叶柄基部,一手抓住茎秆轻轻往上一提,饱满敦实的芋艿夹带着湿润泥土应声而出。“得有2斤重。”姜祝生拎着芋秆掂了掂,凭着多年的种植经验,估算了重量。不远处几位正在田里忙活的村民闻声围过来,目光落在饱满的芋艿上,纷纷笑着夸赞今年的芋艿长势好。
姜祝生将芋艿放在田埂边铺好的麻袋上,紧接着,又连续采挖了十来株。他用粗糙的双手,麻利地剥去芋艿表面的湿泥,并装进麻袋,准备带回去装箱。原来,他一早便接到了城区客户的订单,此刻对方已在家门口等待提货。“这里种的香沙芋艿和普通芋艿不一样,吃起来沙感重,干香浓郁,不管是清蒸、水煮、红烧还是炖汤,滋味都特别好。我特意多买些,一部分自己吃,一部分寄给上海、苏州的朋友,让他们也尝尝‘海门味道’。”前来提货的市民钱军说。
中圩村本就是远近闻名的香沙芋艿种植村,村民们种植的150亩芋艿地连片铺开,是村里最亮眼的景色。这里的犟黄泥土壤,颗粒细腻如筛、黏性十足,含沙量少且锁水性强,虽摸起来偏硬,却成了香沙芋艿的“天然温床”——扎实的土层能稳稳托住芋艿根茎,让养分慢慢沉淀,长出的芋艿才格外粉糯香甜。“今年夏天连续高温的日子比较长,我早早就把滴灌设备支起来,每天早晚顺着垄沟给芋艿补水,水刚好渗到根部,不涝也不旱,才算把这产量保住了。”姜祝生边说边把芋艿装进纸箱。
说话间,种植户老张背着竹筐走来,筐里刚采的芋艿堆得冒尖:“老书记,你帮我看看,我今年的芋艿如何?”姜祝生弯腰翻了翻,拿起一个掂了掂:“个头匀称、品相好,等下送合作社,保准卖个好价钱。”谁都知道,之前村里没人敢大规模种芋艿,是时任村书记的姜祝生,先自行试种了3亩。他跟着海门农技推广中心的农技人员学种植、控水肥,反复琢磨芋艿生长规律,第一年就种出了品质上乘的香沙芋艿。后来他又牵头成立合作社,带领村民共同种植抗病能力强的脱毒芋艿品种,统一种植技术,还注册商标、设计包装盒,将芋艿推上线上平台,慢慢形成“统一采摘、统一包装、统一销售”的模式,不少村民靠着种芋艿,致了富。
夕阳西下,晚风轻拂。姜祝生掏出手机,给外地经销商发消息:“今年芋艿丰收,下周按订单发货。”当屏幕亮起时,姜祝生眼角笑纹轻轻上扬,心里满是丰收的喜悦。